民国时期,铁塔公园内曾有两口大铜钟,它们可是咱开封的国宝。可惜,1938年6月开封沦陷后,这两口大铜钟竟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它们究竟去了哪里?经历了什么?
回到北宋时期,铁塔公园一带曾是开宝寺下属的二十四下院之一——上方院。这个寺庙有过多个名字,曾叫过独居寺、佑国寺、上方寺、铁塔寺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名字也不同。
这片土地经历了百年风雨,寺庙屡建屡毁。到了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洪水泛滥成灾。铁塔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尤其是钟楼也被黄河水冲塌,大铜钟被摔得四分五裂。
看看这张照片吧,这是那次大水过后铁塔一带的景象。四周断壁残垣,黄沙铺地,显得格外萧条荒凉,整个地方仿佛都被死寂笼罩。这是一本书上刊登的铁塔和大铜钟的合影,拍摄的时间是在1912年之前,那个时候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才刚开始在铁塔南边兴建。
展开剩余83%这张照片的质量不高,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张更为清晰的照片。这是一张由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布尔于1919年春拍摄的照片,距今已经有103年的历史了。照片中的大铜钟依然屹立在铁塔旁边,四周荒凉寂静,六个身穿考究西装的洋人围绕大铜钟合影。
让我们把大铜钟放大仔细看。从这张照片来看,大铜钟几乎完好无损,直径大约与成年人的肩膀差不多,估计有一米五到一米六,高度至少在两米五以上,重量大概也有几千斤。那么,今天铁塔公园内却再也看不见这口大铜钟,那它究竟去了哪里呢?
接着往下看,我将给你们揭开谜底。
照片中的那位就是甘布尔先生。原来,1924年,河南大学的师生看到这口金代大铜钟荒废在铁塔旁无人照管,为了保护这个珍贵文物免受损坏,他们决定将这口大铜钟搬到校内,放在6号教学楼前,供学生们参观学习。有说法称,这口大铜钟后来还被当作校令钟使用。
下图展示的就是河南大学6号楼前摆放的金代大铜钟,站在它面前,你可以明显感受到它的巨大与沉重。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1938年6月6日,开封沦陷。河南大学师生被迫迁往豫西山区继续办学。与此同时,侵华日军第十四师团的师团长土肥原贤二带领军队赶走了河南大学的留守人员,将学校改成了“河南驻屯军司令部”。等到日本投降,河南大学师生返回校园时,却发现这口大铜钟已经不见踪影了。它是否被带往日本,或者被熔化成炮弹,我们不得而知,它就这样神秘消失了。
除了这口大铜钟,日寇还将大礼堂内的2880个铸铁椅子全部拆走,熔化后运往日本。空荡荡的大礼堂,曾经是河南大学辉煌的象征,现在却成为了日军的马厩。这无疑是历史的一大伤痛。
民国22年(1933年),由僧人慕西、净严法师和袁西航居士等人在铁塔旁边发起筹建了“河南省佛学院”,并悬挂了“上方佑国道场”的匾额。看看这张照片,右侧是那口大钟,左侧则是一口小钟。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口大钟与甘布尔先生拍摄的铁塔旁的大铜钟并不相同。
根据一些开封老人的回忆,这口大钟曾是从曹门外的“十方院”搬来的,而十方院的位置正是如今的开封标准件厂。那座十方院早已拆除,现在在那片地方建起了劳动路农贸市场。那么,为什么净严法师他们没有选择就近的河南大学6号楼的那口大铜钟呢?也许是因为当时他们曾和河南大学交涉过,但并没有成功拿到这口大铜钟,最终才选择了十方院的钟。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第二口大铜钟的失踪。虽然这口铜钟年代较短,是清代的,但它依然是珍贵的历史遗物,且早已引起了日本人垂涎。看看这张图片,你可以看到,一个男子双手举着木牌,上面写着:“奉祝,相国寺大梵钟,迁尘祭练供养”。男子背后是日军的西洋乐队。
原来,这是在开封沦陷期间,日军将这口大铜钟从铁塔公园移送到大相国寺时的情景。整个队伍浩浩荡荡,从“河南驻屯军司令部”(河南大学)出发,经过一番长途跋涉,终于将大铜钟安放到相国寺。沿途,有西洋乐队开路,后面是一群日本军人牵着绳索,缓慢移动大铜钟,场面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然而,很多开封人都知道,相国寺里如今有一口大铜钟,但它并不是当年日军运输来的那口。经过对比,你会发现,这两口大钟在造型和细节上完全不同。难道日军真的用障眼法将大铜钟悄悄运走了?将这口大铜钟偷偷转移到别处,还是运往了日本?至今我们无从得知。
这也成了一宗悬而未解的谜团:日军运送到相国寺的那口大铜钟,究竟去了哪里?它是否也被秘密运到了日本呢?答案依旧无法确定,依旧是一个未解的历史之谜。
发布于:天津市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